南莊村位于韶關市仁化縣黃坑鎮,距離韶關市區45公里左右,距離仁化縣城約10公里,座落在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東南部,是國家5A級風景區的后花園,坐東南向西北,距離國道7公里,離黃坑鎮政府1公里,現有居住人口200多人,是黃坑鎮較大的自然村。
南莊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年平均氣溫20℃-21℃,炎熱、多雨、潮濕是主要的氣候特征。南莊村外封閉、內開敞的梳式和集居式平面布局,以及通透、開敞的敝廳、天井、廊道組成的室內外空間結合體系,解決了通風隔熱、遮陰降溫、防風防雨的關鍵問題。
村莊建筑占地總面積20畝,擁有古建筑6座,保存較好的有3座,是黃坑鎮范圍內集古屋、古巷、古風、古韻于一體,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、古建筑群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村落。
2016年10月,南莊村被認定為廣東省第五批古村落。
據劉氏族譜記載,南莊村劉氏家族是明朝末期從仁化縣長江移居而來,在此地開荒建房,已經走過了400多年的風雨?,F存古村落始建于清雍正年間,坐東南向西北,為明宣七郎劉文淵第十四世士弘(乾隆拔貢)所建,占地約4畝。整個古村落是同姓聚居,村民都是“劉氏”一族的后代,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區客家人在明清時期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及傳統風貌、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。
2004年8月前,南莊村落屬曲江縣黃坑鎮;2004年8月后因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黃坑鎮歸屬于仁化縣,南莊古村屬于黃坑鎮黃坑村轄下一個自然村。
南莊村落為三進式府第建筑,在追求和諧的自然環境的同時,還追求一種建筑布局的合理性,背山面水、向陽干燥的,前低后高,住宅排水設施利用地形坡度進行排水,夏季降雨量大,雨水可快速排放,不易形成積水與內澇;平時也有利于生活污水的排放。古村的懸山頂式的大屋頂、大進深和采用大出檐的屋檐,兩屋斜坡匯合處用龜形建造,可排水和防御雨水對屋身的破壞,同時具有一定的遮陽、隔熱與通風作用。建筑屋檐滴水以內,高于屋檐滴水以外幾個臺階的高度。這樣水不至于向底層的地面滲透。在屋檐滴水處深挎排水溝,使建筑內的雨水迅速排出。形成外封閉、內開敞的梳式和集居式平面布局,以及通透、開敞的廳、天井、廊道組成的室內外空間結合體系。
南莊古村主體分上、中、下廳,另處還有左右巷及兩邊的廂房,高大肅穆的圍墻,給外來者造成一種壓迫、神秘及不可親近的感覺;其內部曲折迷離的街巷,往往令入侵者難以確知方位而產生不安;守望相助的房間布局,會給擅入者造成仿佛被人時刻監視的錯覺,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震懾感。
南莊古村天井的構造極其講究。天井低于底層內廊地面三四十厘米,天井下面鋪有排水溝。樓頂流下來的雨水與日常生活污水,可直接流入天井內的小溝,然后匯入樓內的一條或多條暗溝,經過樓門廳地下的暗溝向樓外水溝排出;天井的功能也是多樣的,既有采光通風、排水排污等作用,也是文化、生活的產物,融入了客家人的許多生活理念和美好向往。天井的尺寸大小,既符合排水的需要,又滿足風水理論的要求;既兼顧空間序列變化的需要,還滿足通風采光的要求。
南莊古村落從戰略防御角度方面考慮,房屋均由圍墻圍起,房屋密集整齊,街道縱橫交錯,四條直巷貫穿全村,巷道用石塊和鵝卵石鋪成,而巷間四通八達,外來者誤闖進來,會以為踏入了迷宮。外型堂皇,采用青磚為墻,雕梁畫棟,工藝精美,匯集了明、清時期的建筑風格,薈萃了木雕、石雕、彩繪等客家民間工藝的精華。體現的特色是:建筑規模大,樓體堅固牢靠、主次分明,屋內住人按輩分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,體現了客家人宗族倫理思想,建筑的中心位置祠堂安放祖先牌位,供后人拜祭,體現了客家人尊崇祖先的觀念。廁所、柴草間、畜欄在住座屋兩側一定距離的地方。